我们的节日•七夕|“钻石婚”夫妻 相濡以沫60载
老杨摸着妻子的头发,满脸爱意。
夫妻早年合照(翻拍)
今日是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夕节,因为“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今日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居住在鲤城区鲤中街道清正社区的杨银河与妻子郑秀英,两人相濡以沫,风雨同舟60载,是街知巷闻的“恩爱模范”和“五好家庭”。昨日,记者走近这对“钻石婚”夫妻,了解他们相濡以沫60载的往事。
富家女嫁给穷小子 只为一句“可以”
“与妻子相识相恋60年,既有艰难的岁月,更有美好的时光,往事历历在目,至今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今年86岁的杨银河说道。
今年80岁的郑秀英,其父是一名华侨,60年前她随父亲回国,郑家家境殷实,郑秀英可以说是出身大户人家。在那个年代,女孩子通常早早嫁人,很少有机会读书深造。“以前在印尼,我经常看报纸,上面常报道祖国的建设成就,当时心想要多读点书,多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出生在国外,接受过进步思想的她暗下决心,要找一个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
郑秀英初中毕业时遇上了退伍回乡的军人杨银河,因为借劳动工具两人有了来往,渐生情愫。“银河,你以后可以供我读书吗?”郑秀英问,杨银河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回道:“可以!”
1960年,当郑秀英向家人坚定表示要嫁给穷小子杨银河时,郑家顿时炸开了锅,拍桌子放狠话的,谈话做思想工作的……软硬兼施,依然无法改变她的决定,只因杨银河当初那一句“可以”。没能拗过郑秀英的倔强,郑家人选择接受这个穷小子。没有特别的仪式,只有提亲时的3斤糖果饼干,两人就这样结为了夫妻。
一个好学一个热心肠 谱出“和谐曲”
回忆起当初的种种情形,郑秀英的脸上写满了对丈夫的感激和崇拜。婚后,杨银河果然信守承诺,为了让妻子安心念书,他主动担负起大部分的家务和农活,甚至为她挡下了母亲的抱怨和不理解。1962年,郑秀英考上了暨南大学,欢喜也伴随着忧虑,这意味着夫妻俩必须分隔两地。
“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当郑秀英说出这句话后,杨银河心里就再无顾虑了,放心让她赴广州求学。“当年我很喜欢她,一个中专生能追到一个大学生,应了那句‘鲜花插在牛粪上’。”杨银河搂着妻子开起了玩笑。只有郑秀英知道,一个男人信守承诺的品质远比高学历更重要和靠谱。
正因丈夫给予这样的信任和支持,1991年,当杨银河开始做社区义工时,郑秀英给予了同样的理解和支持。杨银河的“热心肠”在社区出了名,“谁家有事都爱找他帮忙,社区的事情他也要‘插上一脚’。”虽然嘴上这样抱怨着,其实郑秀英对丈夫十分支持,知道丈夫心肠热但脾气急,做社区工作时难免得罪人,她常在背后帮丈夫圆场。10多年来,她也一直是清正社区计生协会会员、小组长,帮着社区工作人员处理各种邻里琐事。
“方便别人也是方便自己嘛”,军人出身的杨银河笑声爽朗,一脸和善。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了29年的好事。走进清正社区老人协会,满墙都是他的荣誉证书,有鲤城区“道德模范”、泉州市“社区最美助老志愿者”、福建省“敬业奉献身边好人”“第二届中国社区志愿者之星”……
原本社区每月想要给他一些补贴,但被老杨直接回绝:“不是为了钱,我只是想在有生之年,多为大伙做些事,也希望给子女,特别是给孙子孙女树榜样,多做好事,常怀善心。”
家有两老如获至宝 和睦家风暖人心
“没有用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再多一份包容。”用这句话来形容杨银河和郑秀英再合适不过,就连寻常人家最难搞定的“婆媳关系”,也被他们用爱化解了。
杨银河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母亲挑担子走街串巷叫卖,独自抚养他长大。独当一面的艰辛也养成了“大家长”的性格,杨母对儿媳妇的要求比较严格,大小事情常要插手、过问。“婆婆以前过得很苦,我更应该心疼她、包容她。”正因为有这份体谅和忍耐,婆媳二人从未有过冲突。婆婆在世时,不管严寒还是酷暑,郑秀英都会定期给她洗衣换被,细心照料她的饮食起居。
“爷爷奶奶的感情特别好”,孙女杨铭佳说,奶奶是个学霸,博学又温柔,爷爷是个热心肠,他们都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记者 王丽虹 通讯员 尤婷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