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溪柄:“科技+品牌”,小竹笋闯出大产业
“今年夏天阳光充足、雨水适量,对于绿竹笋的生长非常有利,三亩绿竹采收了大概有一万多元,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眼下,一年一度的绿竹笋采收基本结束,福安市溪柄镇黄兰村的脱贫户薛华光高兴地告诉记者,加上茶园改造后的大白茶等收入,家里的经济情况又有了很大的改善。
薛华光夫妇将采收的绿竹笋送至村里的收购点。
福安种植绿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居全国各县(市)之首,全市现有绿竹面积6万亩,年产绿竹笋10万吨,竹材15万吨。溪柄镇是福安市绿竹重镇,镇区有90%以上农户种植绿竹,溪柄镇白沙村、黄兰村等绿竹产区竹农通过种植绿竹笋实现了脱贫致富。
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溪柄镇十分重视通过科技手段来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是绿色生态产业,但如果粗放发展,长久则会影响到群众收入。”溪柄镇主任科员何良说。
近年来,在福安市竹业协会牵头下,依托科研院校和林业部门的技术力量,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推广,绿竹笋产量得到有效提高。通过应用《绿竹笋丰产培育技术》使笋期延长2个月,充分发挥科技在林业生产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建立高产、丰产示范基地,通过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等形式大力推广早出、多出、高效的绿竹笋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挥绿竹笋的增产潜力,做到新造竹林当年出笋,第二年投产,第三年亩产达到 600公斤以上;低产竹林经过抚育改造使其平均亩产从现有的300公斤 提高到800公斤以上。通过技术推广,绿竹产区群众仅绿竹笋一项每户收入达到每亩0.4万元至0.5万元。
“镇里对我的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还提供帮扶资金,确保竹子的产量和收成。”有了资金帮扶、科技助力,薛华光夫妇俩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农业产业发展除了解决生产的问题,还要解决供销问题,由于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消息不对称性,导致在供销上常常发愁,进而影响收入。对此,溪柄镇成立合作社,引导绿竹种植大户和绿竹笋营销专业人员,为全镇90%以上种植绿竹的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同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帮助贫困户收购和销售绿竹笋,帮助贫困户通过种植绿竹笋实现了脱贫致富。
为提升绿竹笋的附加值,进一步将群众的生态饭碗端稳,溪柄镇积极推动“五新”技术培育,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培育低碳竹业的管理理念,有效地减少碳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使绿竹笋产品达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保证食品安全,打造有机绿竹笋。同时,溪柄镇立足于镇区竹业产业面积大、产量高等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创办基地,开展绿竹笋定向培育,提高绿竹笋质量,推进竹业产业化多元化发展。
福安市黄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玲芳说:“我们申请了一品一码,实行全程可追溯信息化管理。同时,我们还通过加工延长绿竹笋的保鲜期,进一步提升我们溪柄绿竹笋的市场认可度,打开了电商渠道。”
“我们的绿竹笋生产主要以鲜食为主,同时,也加工成绿竹笋罐头、沙拉绿笋等软包装笋制品及绿竹笋干等系列产品。除绿竹笋加工外,还逐步形成绿竹材加工产业,主要加工为竹纤维、造纸、建筑、食品竹签、竹工艺品等,形成了‘以笋为主、笋材结合’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溪柄镇镇长陆雯说。
此外,溪柄镇还在品牌上下功夫。在福安市成功注册“福安绿竹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基础上,溪柄镇注重抓好“福安绿竹笋”品牌运作,大力推动品牌建设。“我们自2013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绿竹笋文化节,溪柄镇绿竹笋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绿竹笋文化节逐渐成为展示魅力福安魅力溪柄的良好载体,成为振兴绿竹笋产业的重要平台,助推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溪柄镇党委书记周炎说。
如今,全镇绿竹种植面积15000多亩,年产绿竹笋5000多吨,绿竹产业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下一步,溪柄镇将在农家乐乡村旅游、绿竹笋产业链条上继续探索,持续推动小竹笋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记者 张文奎/文 通讯员 吴庆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