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71岁老人牵头成立冶山斈社 研究传播闽都文化

来源:海峡都市报

  经过近三个月的筹备,日前,冶山斈社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这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依托中山社区,开展冶山及周边中山堂(明清贡院的至公堂)、城隍庙、欧冶池、唐马球场等历史遗址、人文古迹的文史研究及推广。

  这群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热爱闽都文化,领头的是一位71岁的退休老同志,他喜欢金石书法,喜欢追根溯源,他有怎样的故事,为何要成立这样一个文化社团?27日,记者采访了斈社负责人陈元春。

  传播冶山历史文化

  27日,记者在陈元春工作室见到了这位老人。陈元春退休前供职于福建省机关服务中心,“我迁居冶山20多年,深深热爱着冶山,我给自己取了个别署叫‘冶山堂主人’。”陈元春说,他从小就喜爱书法,1984年以后开始研究殷商甲骨文书法,对冶山周边历史文化颇感兴趣,退休10年来,也经常受邀义务解读冶山文化。

  陈元春告诉记者,成立冶山斈社志愿服务队,是在今年年初构想的。“当时大家想法很简单,想为世遗大会做点贡献。开始的设想是为冶山周边的企业、单位做文化培训,宣传冶山文化。”陈元春介绍,如今冶山斈社的首批社员已近30人,都热爱“冶山”文化,还吸引了不少对秦汉时期闽越王无诸建冶城前后与冶山历史演变有研究的文史专家,他们都愿意当义务文化导游,向大家介绍冶山,传播冶山历史文化。

  在冶山斈社志愿服务队成立当天,陈元春就为市民讲解“文化冶山”,“当时由于时间有限,准备的内容只精讲了三分之一。显然不过瘾,以后有机会我还会继续开课。”冶山斈社志愿服务队成立当天,斈社顾问郭斌赠送了《图说三山》、张志民赠送了《城隍文化研究论文汇编》等书籍。

  “斈”字有由来

  “斈”字大家未必认得,为何取这个名字?原来其中有一段故事——

  “斈,念xué,同‘学’。这与一块青砖有关。”陈元春说,四年前,一些文史爱好者开始收集刻字的古砖。今年年初,一名志愿者在冶山附近捡到了一块刻着“斈記”的青砖,从青砖被发现的位置推断,它应该与福州贡院有关。

  一开始,大家也不知道这字怎么读,什么意思,一番研究后才发现,“斈”是“学”的异体字。

  “其中一名志愿者是福建农林大学的老师,她还特地研究了‘学’字演变:甲骨文双手数爻(爻是组成卦符的基本符号),用算筹学习数学或易学,下面是房屋之意。金文在房屋下面加‘子’,表明学习的对象。我们就是研究冶山文化的学社,既然‘斈’和‘学’是同一个字,就把团体的名称定为‘冶山斈社’了。”

  在陈元春工作室,记者见到了许多出自福州贡院青砖的拓本。“青砖上刻的字各有不同,刻法阴阳皆有。”陈元春说,有些是人名,有些是吉利的话,有些则是生产砖头的民窑名字等。

  发现摩崖石刻

  在陈元春工作室,有一套拓本的工具。陈元春说:“我因喜欢金石书法,常需要拓片,所以也义务教大家如何拓本。”

  冶山上有摩崖石刻群(泉山摩崖题刻),今年年初,冶山斈社的志愿者又找到一处。“新发现的这两个字因一半仍被根须覆盖,初步判断是‘?梁’,为汉隶。全文是什么?是何年代?是谁所题?这些都有待考证。”陈元春说,石刻是在泉山仁寿堂石阶边的榕树根须内发现的。此前冶山公园里,共发现了56处摩崖石刻,而这是第57处。

  “发现新的摩崖石刻实属幸运。”陈元春回忆说,当时仁寿堂附近的榕树因过度负重气根断了,石刻便显露了出来。斈社顾问郭斌和志愿者们都赶到现场考察,发现石刻边款隐约可见。“该处摩崖石刻如何保存?因为涉及古榕树的树根,目前保护修缮方案还在研究之中。”(记者 吴臻 宋晖)

责任编辑:李琳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