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调研时强调,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再次对做好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提出要求:“要梳理排查、抓紧工作,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到问题根源,增强脱贫措施的实效性。”“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
牢记殷殷期望,不负谆谆嘱托。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制定《关于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26条扶持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省梳理确定11个发展靠后的老区苏区县,每个县由一位省领导和经济较发达县(市、区)挂钩帮扶。坚持同等优先、适度倾斜,统筹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推进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一年来,全省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各项工作实干见实效,以老区苏区为主的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达到退出标准。
发力特色产业,决胜脱贫攻坚
改造提升水果批发市场,打造闽西最大的村级水果批发市场;投建商业项目“翰林苑”,壮大集体经济,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过去一年,龙岩市新罗区西城街道西安社区稳步推进七大工程项目,在脱贫奔小康道路上勇毅笃行。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老区苏区人民腰包鼓起来。”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龙岩新罗区西安社区党委书记章联生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革命老区近年来的喜人变化。带着总书记的嘱托,他回到家乡,带领老区人民发展产业、开发项目,用实际行动回报总书记的关心关怀。
脱贫奔小康,始终是老区苏区发展的关键词。
“老区苏区致贫原因各有不同,重在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支撑。”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深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是老区苏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特色产业如何发力?福建坚持高位嫁接,强化政策保障。
去年,省委印发《关于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发展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并配以干货满满的政策大礼包: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80%以上安排老区苏区;福建农民创业园专项资金90%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专项资金80%以上用于扶持老区苏区;省级林下经济专项资金80%以上用于扶持老区苏区;经济较发达县(市、区)每年落实不少于1200万元的对口帮扶资金……
政策引领下,各地因地制宜,深度挖潜,不断创新特色产业培育路径,在脱贫奔小康道路上跑出了老区速度。2019年,茶业、林竹、食用菌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78万亿元,千亿产业增至8个。
打造特色品牌。一棵蜜柚树,一条致富路;一粒蜜柚果,一首奋进歌。多年来,老区平和县全力发展蜜柚产业,已跻身“世界柚乡、中国柚都”,拥有70万亩的种植面积、130万吨的年产量、50亿元的年产值、227亿元的品牌价值。去年,平和出台关于促进蜜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9条措施,聚焦生态果园建设、蜜柚新品种创新、品牌创建等,决心为这棵扶贫树、这粒致富果注入发展新动力。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闽北重点革命老区武夷山市在促进茶产业“三产”融合上狠下功夫。茶旅小镇、茶检中心、茶叶交易中心等一批项目稳步推进;茶饮料、茶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相继问世;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累计接待观众人数近500万人,成为茶旅融合典范。去年,武夷山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
特色现代农业迈出新步伐,二三产业同样迎来新发展。
为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2019年,福建支持老区苏区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627项、总投资1948亿元,培育形成石油化工、纺织化纤、不锈钢、电工电器、汽车等一批超千亿产业集群;红色文化、古村落利用保护、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乡村旅游市场风头正劲,全省老区苏区已建成22个全域旅游示范区。
产业兴,则老区兴。发展特色产业,为老区苏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为应对疫情影响,省里制定19条措施,推进老区苏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确保稳定脱贫、一个都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