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俊 ( 右 )向访客介绍藏品 。
福州晚报记者 王光慧/文 受访者供图
“再过几天,一都状元文化街区的几栋古民居将修缮完毕。”昨日,刚从一都古街施工工地回来的福清民间收藏家陈修俊对记者说。
得益于陈修俊捐赠的部分老物件,一都古街的修缮,更添古韵。30年来,陈修俊收集十几万件民俗藏品,还把自己的家改造为“民俗博物馆”。他的一些藏品对于古建筑的修复,常常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踏遍大街小巷收藏十几万件
1964年,陈修俊出生于福清阳下街道作坊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老房子精美的横梁雕花、做工精细的石板雕刻,让儿时的陈修俊沉迷其中,从那时起,收藏老物件在他心里萌芽。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农舍改建、城市旧城改造,很多老厝构件、旧家具被当作废品处理。在陈修俊看来,这些“废品”都是宝贝。为了收藏,陈修俊踏遍了闽东南、闽西北的大街小巷,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他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冬天,他带着十几元钱到闽侯白沙收购民俗物件,为了省下车费,他一路步行到白沙,晚上就在公交亭露宿,饿了就吃一点随身带的干粮。
如今,陈修俊的房前屋后,还有他长期租赁的32亩养鳗场旧址,到处可见琳琅满目的藏品,包括林则徐手书牌匾以及各种木器、石臼、瓷器、陶器、服饰等,数量达到十几万件。
说起自己藏品,陈修俊如数家珍。他说,这些老物件浓缩着民俗文化。终日与它们相伴,研究它们的文化内涵,陈修俊熟读各类与民俗相关的历史书籍。
捐赠清代构件助力古建修缮
除了收藏,陈修俊还热心公益,致力于抢救和保护有价值的历史文物。
在福清,很多村庄的乡土馆、村史馆内都能看到陈修俊捐赠的民俗物品。早在2016年,陈修俊向黄檗寺捐赠了流失200多年的4个清朝佛塔构件,让黄檗寺佛塔铭文得以较为完整地呈现,对研究隐元禅师和黄檗寺佛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位于福清一都镇王坑村的古驿道上的宋代古廊桥,历经近千年的风雨,石板桥依然还在,但桥上的古廊桥构件却早已不知去向。2017年初,陈修俊捐赠出自己收藏的价值30多万元的清代廊桥构件,对廊桥修缮起到关键作用。
陈修俊还全程参与了福清阳下街道陈氏古厝的修缮,并受邀负责一都状元文化街区古民居修缮工作。在一都古镇古驿道修复中,他捐赠的老物件起了大作用,让新建或修缮的两座长亭、一座长廊、两个四角亭,更具古韵。“古驿道要有古味,老物件就是其中的灵魂。”陈修俊说。
对于古民居的修缮,陈修俊说,修缮并不是重建,要修旧如旧,得原封不动地保存建筑原貌,要有厚重感与岁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