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11月8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孙漫)生态产品是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福建省是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省会福州更是自然资源多样、生态禀赋优越。2016年以来,按市委、市政府部署,市发改委(市生态办)积极推进我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在做好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海上福州”建设重要区域——连江县依托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持续开展海洋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产生了一系列经验与做法,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通过一张摸清“家底”的表格和一套显示“身价”的系统,走出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上月,国家发改委在贵州召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经验交流会,福州市作为全国七个地市之一受邀参会。市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市生态办主任林强代表福州作主题发言,介绍连江县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经验。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详细了解“从资源到资产、从资产再到资本”的全链条式生态产品改革的“连江模式”。
连江县依托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持续开展海洋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通讯员 王锴煌 摄
山峦逶迤,海岸曲折;岩壁沙滩,浪飞鸥翔……被称为“福州最美海湾”的连江筱埕镇定海湾内,“海上画廊”美景惹人沉醉,风光旖旎的“海上牧场”孕育着丰饶的物产。“智慧连江”管理服务中心内,“一张图”上,鼠标轻点,“殷实”的海域资源一览无余。
通过生态产品“巧”闯市场,连江打通了自然资源向生态资产、产业资本、发展资金的转化路径。目前,一套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及一个自然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已全面搭建,“振鲍1号”“振渔1号”等高科技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也顺利投产,形成企业发展壮大、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增收节支和集体收入增长的多方共赢格局,迈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新路。
“好产品”算出“好身价”
“城里的地有地价,城外的海也‘价值不菲’。”“智慧连江”管理服务中心内,连江县发改局局长陈俊海和深圳中大环保科技创新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祉祥就深化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相互探讨。作为连江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的全程参与者,他们见证了这场变革的神奇“魔力”。
“2017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启动试点编制,这是一整套分等级定价、评估的规范化生态资源核算体系。”曾祉祥表示,通过该体系,自然资源能定点定量核算,变为可量化、有价值的生态产品。
评估和以前有什么不同?以海域价值为例,以往评估只注重海产品价值,也就是实物量价值,却忽视了其在固碳释氧、污染物吸收、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休闲游憩等方面的无形价值,也就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怎么核算?“通过负债表就能实现。”曾祉祥说,这套表包括实物量表、质量表、价值表、负债表和流向表等,可实现生态资源的完整价值核算。
按精准核算后的“价格标签”,2016年,连江县自然资源实物资产为717.43亿元;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19356.2亿元,海域资源占98%以上,约1.9万亿元。“有形加无形的核算,让自然资源更‘值钱’,也给生态损害赔偿提供依据,让生态保护意识更强。”曾祉祥说。
摸清“家底”的同时,连江还在全国首创了“一张图”——连江县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平台。在“一张图”上能实现随机空间自然资源资产类别、面积、价值信息的可视查询、分析、导出,每年增加、利用、破坏、修复等情况也一目了然,可随时掌握其存量、质量、价值、负债及流向变化,把资源“管到底”。
“厚家底”盘活“好市场”
要让好生态真正“卖”出“好价钱”,得打通“资源—资产—资本”的链条。在生态产品入市上,连江构建起“企业+集体+渔民”的多元化合作机制。
在筱埕镇定海湾海域,全国首创的深远海海鱼机械化养殖平台——“振渔1号”静伫海中,其设计养殖水体1.3万立方米。福州力美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福安在平台上例行巡视,相比7个月前,超万尾大黄鱼长势喜人。他告诉记者,深远海养出的大黄鱼品质更优、价格也更高,按最大投放养殖10万尾大黄鱼算,预计年产值可达1200万元。
振渔1号和去年9月在苔菉镇东洛岛海域下水的全国首个深远海鲍鱼养殖平台——振鲍1号,正是连江生态产品市场化的产物。
为实现“三资”转化,连江通过海域自然资源生态产品市场化运营,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综合评估,让其成为可“变现”的资产。
改革实践带来的养殖生态改善与基础设施完善,也吸引了社会资本参与。海上装备领域的领跑者——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就带着振鲍1号和振渔1号养殖平台入驻,全力打造海上智慧渔场项目。
节省约60%的养殖劳动力、比近海养殖成活率提高10%……向深海挺进的大动作和实实在在的变化,也调动了渔民积极性。为降低渔民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连江积极引导企业与周边村委会合作经营,企业投资建设平台,周边村集体合作经营,渔民租用平台从事养殖,真正实现发展共赢、利益共享。
据了解,海上智慧渔场一期项目已与十多家养殖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连江海域资源丰富。记者 叶义斌 摄
振鲍1号。记者 叶义斌 摄
连江县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平台。记者 叶义斌 摄
连江大力发展海上养殖。记者 叶义斌 摄
工人在黄岐半岛人工海藻场项目一期海域作业。记者 邹家骅 摄
“好产业”守住“好生态”
进军深海,除了筑起发展共赢、利益共享的“金山银山”外,沿海海域生态环境也得到改善。守好绿水青山,是连江此番改革的终极目标。如今,一套“企业+项目+科技”的生态化保护机制已建起,助力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
从筱埕镇定海码头行船15分钟,就到了3公里外的“试验田”。海面上,一个个橙色塑胶浮球随浪起伏,颇为壮观。
“这是黄岐半岛人工海藻场项目,将推动海域超规划养殖问题的最终解决。”陈俊海介绍,项目涉及海域面积5462亩,主要建设新型环保海带标准化养殖区等,同时带动滨海旅游业发展。目前,1170亩的一期项目已建成,聚福源水产公司拍得养殖权,拟于月底挂苗养殖。
海域超规划养殖一直是连江发展的“痛点”,如何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保障渔民生计?连江大力引导近岸渔民进军湾外深海。依托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给海域评估的匹配价值,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展了使用权评估,每亩海域估价从此前的3000元升到约8000元。据了解,该行已提供6年期授信贷款1100万元,用于项目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后续还将视项目进展再予资金支持。
与传统旧式网箱与泡沫浮球相比,大型钢构网箱同“网箱+海藻”的生态化养殖新模式“落地”,加上海底人工鱼礁投放,让立体生态养殖环境渐渐形成,既提升水产品质量,又改善了海域生态环境,更为发展滨海旅游、休闲渔业等打下基础,真正留住“碧海银滩”。
政策视角
连江生态产品改革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福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市生态办主任 林强
早在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而在保持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并发挥其经济价值,是破题“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核心所在,也是难点所在。2016年以来,福州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致力于破解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的难题,在连江县探索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资源管理机制,将全县优质的自然资源高效管理起来、利用起来,创新自然资源价值实现路径,有效地将区域生态优势转为经济发展优势。
生态产品改革的“连江模式”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入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探索创建连江生态产品研发平台,丰富生态产品库,引入生态产品养殖保险和绿色企业信贷,完善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体系。
亲历者讲述
让传统养殖更智慧更省心
福州力美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许福安
我扎根定海湾20多年,见证了那里的点滴变化。连江试点海洋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我的老本行也随之发生改变。
最早海面上到处是传统木质渔排,透气性不强、抗风浪能力差。后期换上了塑胶深水大网箱,可是容易成为牡蛎等生物的“家”,导致渔网破损,出现“跑鱼”,换网更增加了养殖成本。
现在使用的新型养殖平台“振渔1号”可以自动旋转,三分之一的网箱露出水面,与空气、阳光充分接触,解决了困扰我们许久的附着物难题。平台还能自动监测海水PH值、盐度和含氧度,我们通过手机就能随时随地掌握它的“一举一动”,实现“一机在手,一目了然”。
现在,“振渔1号”里的大黄鱼长势良好,期待着下月的收成。
走好向深海挺进的每一步
连江县现代海洋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景武
2016年初公司成立后,尽力做好政府、企业、金融和渔民间的纽带,让一个个项目加快推进。
规模养殖从近岸进军湾外深海,资金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依托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价值确定,农发行开展了示范区海域使用权评估,每亩海域“身价”从此前的3000元增至约8000元。
作为全省首例以海域使用权作为抵押物获得信贷支持的项目,黄岐半岛人工海藻场项目有了6年期授信贷款1100万元,海域生态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等一系列利好,也吸引了不少养殖户的目光。
期待着明年5月首批收成的同时,我们还会继续向深海进军,明年计划再上40台套的深海养殖平台。
“振渔1号”养殖的鱼类在抢食。记者 叶义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