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电脑版
飞卡阅读 头条 福州 原创 专题 图解 H5 福建 天下 台海 海峡纵横电子竞价平台 福州乡村振兴 福州人才 福州都市圈 金融
榕视频 讲述福州 乌山时评 听福州 福州365·百姓

践行“两山”理论 建设富美新南平

2019-09-12 08:58:24来源:福建日报

  四个变化

  成就生态高颜值发展高素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平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平市委书记袁毅深有感触,闽北70年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四个“变”:

  一是从生态、资源优势转向经济、产业优势的绿色之变。南平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路子,做好优势转化的文章,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目前,南平的森林覆盖率达78.29%,主要水系Ⅰ~Ⅲ类水质比例100%,空气质量连续四年居福建第一。生态“高颜值”也促进了发展“高素质”,南平的GDP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995万元增加到1792亿元,财政总收入从不到1000万元增加到130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产业的绿色化,加快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程,将绿色好牌打出好局。

  二是从闭塞难行到四通八达的交通之变。早年南平山高路陡、林密沟深,交通十分不便。70年间,南平举全市之力补短板,创新融资建设方式,实现“天堑变通途”。2004年福银高速公路南平段通车,实现当地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目前南平境内有1个机场、5条铁路、11条高速公路、11条国省道,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均居全省首位,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使得南接“珠三角”北联“长三角”的战略通道作用日益凸显。

  三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向宜居宜业宜游的水美之变。过去南平“路不平、灯不明,虚脚楼旧木屋,石路狭窄人难行”,城市防洪等级不高,受洪灾侵袭,基本“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百姓因水而困。近年来,南平创新结合水生态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国率先提出“水美城市”建设,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人水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客厅,实现从水患之地到水美南平的华丽转身,重现“山围八面绿,水绕两江清”的美景。

  四是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实现社会保障的小康之变。70年间,南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07元增加至3.2万元,年均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55元增加至1.58万元,年均增长12.1%。去年,全市建档立卡的12.8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4个“脱帽”,最后一个政和县今年也将“摘帽”。此外,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2018年度全省绩效考评中,社会公众对南平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大创新

  助力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

  南平作为生态资源富集地区,后发展、欠发达是最突出的矛盾。如何换道超车?凭什么实现高质量发展?这道时代考题现实而又紧迫。

  “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对南平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绿色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袁毅说,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南平历届市委市政府咬住绿色发展不松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2016年南平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南平确定了“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先行区域、绿色产业新兴基地、幸福宜居美好家园”的目标定位。秉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把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法,从“两山”理论中找方法、找思路,南平提出“选产业、补短板、延链条、强保障”的思路,从选准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产业入手,把现代绿色农业、旅游业、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七大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并立柱架梁,高标准编制了绿色发展行动纲要、七大产业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

  如今,南平市策划实施42个先行项目和294个支撑项目,推动落地了总投资215亿元的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田园综合体以及商汤科技、台达集团、佳龙文旅、蒙正生物制药等重大项目,绿色发展动能正加快形成。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正成为南平发展的关键词。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产业(农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66.5%的不均衡产业结构起步,现在,南平已逐步构建起一个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产业体系。2018年,南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2∶43.3∶40.5;今年1—7月,七大绿色产业完成投资占全市的61.2%,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5%,拉动规上工业增长9.4个百分点。

  绘好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施工图”,南平以“机制活”为牵引,把突破点放在绿色发展创新上,在全国首推“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建设“三项创新”,探索“点绿成金”的南平路径。

  打造“武夷品牌”,解决“好产品如何卖出好价钱”的问题。南平资源富集,特色优质产品众多,但藏在深闺人未识。2017年,南平确立“武夷品牌”发展战略,把生态资源优势与武夷山“双世遗”品牌优势有机结合,从优质农产品入手,实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验检测、统一宣传推介、统一营销运作,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区域公用品牌。去年7月,南平召开发布会,在全省率先推出“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

  以政府背书来提升“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公信力和价值力,溢价增值效应明显。浦城大米、政和白茶、松溪绿茶、建阳橘柚等品牌产品销量逐年上升,平均溢价在25%以上。在最新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中,南平市入选中国品牌城市(地级市)百强榜单,“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荣膺2018年“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三名。以品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10个县(市、区)基本形成“一县一品”格局。

  建设“生态银行”,解决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问题。南平生态家底丰厚,但多是躺在山上、搁在田里的沉睡资源。2017年以来,南平市在全国首创“生态银行”模式,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和集中式输出的方式,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该模式前端将过去分散在不同所有者手中零散、碎片化的自然资源进行集中收储,中端通过规模化整治提升成优质资产包,后端委托专业运营商对接市场、对接项目,引进社会资本助力点绿成金。

  思路一变天地宽。

  顺昌县通过“森林生态银行”之手,国有林场每亩林地产值增加2000元以上,林农亩均林地年收入可增加约3000元。除了顺昌“森林生态银行”试点外,南平还探索武夷山市五夫镇“文化生态银行”、建阳区“建盏生态银行”、延平区巨口乡“古厝生态银行”等多种运作模式,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发展“水美经济”,解决培育南平新经济激发新动能的问题。南平有大小河流700多条,10个县(市、区)每个都至少有1条以上河流穿城而过。南平把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城市经营、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结合起来,着力以水补山、以山带水,建设水美城美、宜居宜业的美丽南平。全市策划形成12个总投资300亿元的“水美城市”项目,创新“商、居、文、游”一体的水岸经济模式,既不断完善城市设施、功能,又催生一批亲水旅游、临水康养、涉水制造、滨水体育等新业态,实现城市颜值与产业价值双提升。

  因水而美、因水而富、因水而文明,水之美吸引了德懋堂、体育小镇等一批优质项目,解决了南平旅游产品和业态相对单一的问题,为旅游产业赋能。2018年,南平旅游接待人数达4945万人,同比增长20.3%,旅游收入达790亿元,同比增长33.4%。

相关新闻
本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