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典型”经验 也有“创新”之举
泉州激活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泉州晚报讯(记者 许雅玲)记者从市委乡村振兴办了解到,我市自去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以来,制定出台政策举措,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坚持试点先行,探索形成“五大创新做法”和“五大典型经验”,有力激活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五大创新做法
实行“以评代检 以奖代补”机制
我市出台《泉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日常考评办法(试行)》,重在实行“以评代检、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具体而言,每月对全市2055个行政村随机抽评300个以上村庄和100段以上道路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以奖代补依据,推进全市人居环境整治。
同时,突出村庄清洁行动“三清一改”主要内容,把145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单列为季度必评村,实行每季度全覆盖考评,示范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每月对考评对象中成绩排名前50名的村和村庄“三清一改”集中整治成效明显的村给予奖励。
培训739名农村建筑工匠
为提升农村建筑技艺,我市建立农村建筑工匠队伍。截至5月底,各县(市、区)基本完成辖区农村建筑工匠摸底调查,已公布农村建筑工匠956名,开展培训739名。
实施网格化环境监管
在农村环境监管方面,我市将“泉州市网格化环境监管信息系统”手机APP软件并入综治部门的“泉州E治理”APP软件中,为基层综治网格员“一员多用”的工作模式创造良好条件。
用好贫困村试点资金
我市将1270万元市级资金入股泉州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所得6%的年收益均用于补助127个贫困村。同时,南安市引导56个现有资金达500万元以上的村,投资入股泛家居产业,每年收益5%—6%。永春县10个省派帮扶村抱团购置物业,与爱尔眼科签订长期租赁协议,每个村每年平均增收近10万元,取得了多方共赢的效果。
建设超50家“百姓书房”
为提升基层文化氛围,我市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工程,加快推进“百姓书房”建设,德济门等一批“百姓书房”建成投入使用,全市“百姓书房”总数超50家。
五大典型经验
创新管河护河工作机制
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湖长制,率先实行内沟河河长制,率先设立流域河长办,率先划定河道岸线蓝线,率先邀请院士专题辅导,率先建设电视云平台,率先推行乡镇河长办标准化建设,全面建立健全“六项机制”,让河湖保护有名更有实。
逐步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
为激发村干部工作激情,我市推动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激励机制,不断强化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重点督促村干部基本报酬相对较低的县(市、区)进一步提高报酬水平。
同时,各县(市、区)均为村主干办理养老保险。鲤城、丰泽、石狮、惠安、台商区等还为在职村“两委”办理养老保险,全市村干部报酬待遇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南安市推行村干部积分管理系统APP,打破平均分配方式,每人每年最高可领取报酬8.2万元。
组织实施海漂垃圾治理
我市每月对全市岸线和晋江下游流域的环境卫生状况进行考评并通报,海岸带每月环境卫生考评平均成绩达到90分以上。大力开展规划外养殖清退整治,2018年完成清退整治657.8公顷。2019年计划清退规划外养殖区705.85公顷,正在开展摸底测绘工作。
移风易俗工作入围省优秀案例
作为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在移风易俗工作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保持常态固新风:泉州多措并举立良俗》入围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影响力”民生工程类优秀案例。
“茶+旅”助推乡村振兴
全市建成华祥苑、八马等10家“金牌茶庄园”,魏荫茗茶、年年香茶业等20家茶庄园,茶庄园旅游成为茶乡特色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此外,安溪国心绿谷茶庄园鼓励农民种植花卉,回购用于庄园美化绿化,并回购村民农副产品促进农民增收;高建发茶庄园发展花卉旅游,举办主题活动,把部分门票收入纳入安溪虎邱镇双格村村级扶贫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