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来源:福州新闻网作者:杨丹艳 林凯航

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吴芝生

  【文字实录】

  吴芝生:软木画在我们福州,是工艺三宝之一。

  吴芝生:我叫吴芝生,差不多八九岁就开始学习软木画,从事软木画已经65年了,现在74岁,是软木画第四代传承人。我们西园村是软木画的发源地。第一代师傅是吴启棋,我们家的后门一推过去就是吴启棋老师的家,所以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软木画很有印象,都想把它学下去。

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软木画作品《海西園林》

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软木画作品《武夷风光》

  吴芝生:软木画的特点就是,“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这种艺术特色,可以表现各种的风景集中在一个框子里头,不管它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都能充分表现民俗文化、亭台楼阁、山水花鸟等这一些为主的作品。

  吴芝生:福州有三山两塔一条江,即,乌塔、白塔,一条闽江。还有马尾的罗星塔,表现的是船政文化,所以这样子的情况下去创作作品。除了创作这种作品,还要创新什么?红色产品,宣扬革命圣地,如《古田会址》,还有《鼓岭风光》。

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吴芝生创作软木画

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软木画创作主题多为亭台楼阁

  吴芝生:我跟人家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大部分学习软木画做树的做树、做亭的做亭、做动物的做动物、布景的布景。我全面掌握技术是在第二代传人的教导下,跟我爸的鼓励下学好的,所以我才能坚持到今天,并且成立了吴芝生软木画创作中心,为申报软木画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做出贡献。

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软木画作品《妈祖风光》

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软木画作品《马来西亚皇宫》

  吴芝生:妈祖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能够纪念民俗文化,我以这样的名义去创作《妈祖风光》。刚刚建妈祖这个寺的时候,我就去过,它才开始盖一个主殿,我就把照片拍下来,还有两三年时间它才盖好,我去了十载次,因为它是一间一间盖起来的,所以我起码三年才把这个软木画创作出来。最后这个作品参加了全省全国的展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软木画作品《乌山风光》

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软木画作品《榕城风光》

  吴芝生:我也尝试把双峰塔和马来西亚的皇宫结合起来创作,他们告诉我说,送给了马来西亚的总理。我非常高兴,能把软木画也给传给了国外。现在我不但在这几个国家,还有在韩国、日本等,都创作一些风景作品。

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吴芝生传授女儿吴奕红软木画创作技巧

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吴奕红创作软木画

  吴芝生:过去的西园村,一整村90%以上家庭是做软木画的,一般来说,孩子在七、八岁就开始学习软木画。那时候西园村有一千多人从事软木画,到了90年代,都停了,现在做软木画的人西园村不剩二十个人。但是在政府的扶持下,我现在在大学里教课,还在西园小学成立一个少儿软木画实践基地,让他们从小爱家乡的软木画,对今后的传承起了一个重大作用。

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软木画要求雕刻非常精细

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吴芝生掌握了软木画的全面雕刻技术

  吴芝生:我现在都70来岁了,要是不传下去怎么可以。现在学的人不多,我就传给了女儿,女儿现在评上了名艺人,并且还评上了福州市工艺美术先进工作者,我很高兴。软木画一定会传下去的,现在我已经年龄这么大了,晚上还在继续加班,星期日有时还在做,好像不做软木画就会很难受。

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软木画获评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

  目前,吴芝生仍然的不断创作软木画

  吴奕红:我爸爸他的执著影响到了我,因为他这一辈子等于只做了这一件事,我们打算一直传承下去。

  编导 杨丹艳 摄像 林凯航

责任编辑:林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