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电力工人:冒酷暑 下工井 忙验收
福州日报记者 孙漫 通讯员 王山林 林文琴
“换气扇开起来。”“我一会儿先下工井。”9日上午7时许,国网福州供电公司配电电缆管沟班的5名员工就在仓山区城门镇清富村忙碌起来。为加快给三江口清富片区做齐配套,他们要对片区道路进行电力管沟验收。高温、潮湿、密闭,这听起来就让人感到“热腾腾”的字眼,对他们来说,早就习以为常。
工艺检查不放松
“电力管沟验收,你没听过吧?”趁着做准备的间隙,班长严仕红向记者解释道,电力管沟是市政建设单位新修道路时同步修建的供电电缆的“安家之所”。为让一根根电缆顺利“走”进家门,管沟验收必不可少。
这次严仕红和同事们要验收的,是给安置房清富新城供电的电缆将要“走”的管沟,验收及整改时间只有36小时。
清路面、搬设备、设围栏、拉围网、挪井盖、开换气扇……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天气热,时间又紧,我们都提早出工,能多干就多干点。”严仕红说。
一台换气扇正往井下不断吹风,待氧气含量检测达标,才能下井作业。严仕红蹲在地上,对照管沟标准工艺验收卡,仔细打量井盖。他左手抓着施工图,右手拿着卷尺。“30厘米厚,没问题,顶板厚度达标。”
“可以下井。”顺着竹梯,严仕红带头下了5号工井。狭小空间仅够3个人转身,热气扑面而来。排管内径、壁厚、敷设深度……一趟检查下来,验收卡都被汗水弄得皱巴巴。
由于此前管沟建设管理、维护存在薄弱环节,加上诸多历史原因,不少工井只容一人上下,里面又有带电电缆,人得猫着腰干活。有些工井和排污管、化粪池相通,污水垃圾难免,密闭环境下,空气也不好。
为最大程度确保管沟验收质量,福州供电公司将工作前置,加强各管沟施工现场的中间检查环节,按“管能通、井无水、盖不塌、标识全”标准,不定期抽查,加强对工井制作、排管敷设等关键施工工艺的现场管控。
通管验收有“神器”
“‘重头戏’来了。”严仕红拿出“神器”——通管电缆。为确保孔道通畅,这根长1.2米、直径10厘米的电缆得畅通无阻全部通过管沟。“这和后期敷设的10千伏电缆规格一样,算是模拟‘演练’。”
距严仕红50米开外的6号工井内,余勋用力摇着通管仪,5分钟后,一根只有食指粗细的纤维管线从5号工井最下方的管孔探出头来。原来,有时管沟里会有小石子、小土块,细的管线能通过,但粗的电缆就会被卡住。为给后期电缆敷设探好路,班组自制了这根通管电缆。
严仕红将通管电缆紧紧绑在通管仪伸出的纤维管线上,并在其后系上了几十米长的麻绳。“好了,拉!”严仕红大声喊着。另一头,余勋将通管仪往回拉。确定管通后,余勋解下通管电缆,严仕红又拉着麻绳往回拽。这样来来回回,一个管孔的通管操作至少要10分钟。1个工井内有12个管孔,全部完成得120分钟。遇上管道堵塞,还得花更多时间。
头顶骄阳肆虐,脚下工井狭窄,12个管孔验收完,大家早已汗流浃背,汗珠一滴滴从安全帽中顺着脸颊流下。
“继续!”510米长的验收路段,共9个工井,最少也得花上18个小时。为留出足够的整改时间并通过验收,整个班组全力以赴。
用心守护电网“根”
一上午埋头作业,不知不觉已是正午,工井下如蒸笼一般,又闷又潮。“呼呼”响着的换气扇费力转动着,吹在脸上都是滚烫的热风。
队员们一个个满脸通红地从工井里爬出,卡其色的劳保服早已湿透。“劳保鞋都湿了。”余勋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一仰头,大半瓶水就灌了进去。
“今天这个管沟又大又干净!”严仕红在配电电缆专业一做就是14年,和记者聊天三句话不离本行。他说,和台风天后不时堵塞的旧管沟比,今天的工作还不算什么。走街串巷、顶风冒雨、清沟排污,就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
据了解,严仕红所在的配电电缆管沟班主要对我市电缆地下管网资源进行勘测、评价、维护。今年上半年,7名队员共完成市区828项管沟通管任务。
“‘管沟是电网的根’,如果质量不过关、排管堵塞,会严重影响电缆运行安全,我们就是护‘根’的人,必须踏踏实实做好。”严仕红说着,又往下一个工井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