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在拥抱世界中尽享开放红利
天健网消息(记者 王煜)“改革开放以来,是烟台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收获最大的时期,也是烟台开放型经济从小到大、由弱至强的快速成长时期。”40年,于人已到不惑,于国可见兴衰,烟台市商务局局长刘森如此评价改革开放对于烟台的意义。
从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到10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烟筑巢,从开发区破土兴建,到成长为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在与世界的拥抱中,烟台尽享对外开放的“红利”。
来自烟台市商务局的一组数据显示,在去年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中,对外开放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5%和30%以上;外资企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提供的税收,分别占全市的35%和40%左右。
101家世界500强在烟投资151个项目
“烟台既有舒适的人居环境,也有优越的营商环境。”汉高乐泰(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高勒泰)总经理陈建法道出了烟台的城市特质。
1987年,汉高乐泰落户烟台,成为首家进驻烟台的跨国外资企业,自此烟台开放怀抱,陆续吸引国际知名公司落地。说起这一“敢于吃螃蟹”的举动,陈建法表示,正是对外开放给烟台带来的无限潜力和烟台市政府给予的支持,让他们义无反顾。
扎根烟台30年,汉高乐泰从当初一家仅有20多名员工、年产量不足百吨、销售额仅有100多万人民币的小规模车间,发展成汉高集团亚太地区和全球的重要制造基地,年产量逾五千吨,产品种类两千多种;年销售额22亿人民币。
烟台已成为世界500强生长的“沃土”。截至目前,共有10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烟投资153个项目,其中,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游戏机生产基地、中集来福士是全国最大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制造商、上汽通用是山东省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全市累计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烟投资项目1.4万多个,实际使用外资342.3亿美元,现有外资企业近3000家。
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释放改革活力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这是汉高扎根烟台的初衷,也是烟台在改革开放40年里,深谙的道理。
1984年5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烟台正式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在开放大潮面前,烟台迅速“动”了起来:为加强招商引资,市里成立了对外经济贸易领导小组;为积累经验,市领导亲自带队前往深圳特区参观学习;为搭建开放平台,市里专门成立了二十多人的规划组,对城市环境建设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
频频率先试点全面改革,也让烟台营商环境驶入了发展快车道。1994年,烟台在全国率先试行社会服务承诺制,此后又成立行政审批大厅,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陆续推出“授权责任制”、“超时默认制”、“一门受理制”、“一次告知制”等细化制度,通过开展“环境建设年”、“万人评机关”、“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形成了公开公正、高效有序的政务环境。烟台还通过建立服务企业“直通车”制度,为企业发放信贷周转金9.5亿元,减免企业和社会税费负担300亿元以上。
烟台还大力推动“放管服”改革。目前,烟台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由260项压缩到96项,为企业减负的各项改革措施也在不断推进。如今的烟台不仅是中国经济实力前20强城市,也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强市。
烟台开发区:打造园区经济成对外开放主阵地
时下,走进福山区北部园区,“智能制造”“科研中心”已成为园区里最流行的两大关键词。围绕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北部园区牢牢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抓手、硬支撑,在厚植优势主导产业基础上,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工程,主动融入“互联网+”,以更高层次项目走向高质量发展。
在烟台开发区,这里将产业集群培育作为重点,通过“引进一个龙头项目、集聚一批上下游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重点围绕千亿企业展开产业链垂直整合,让企业尝到了体制机制创新的甜头。
从1984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至今,烟台园区经济走过了34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带动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整体格局。至今,烟台已有省级以上经济园区14个,其中国家级园区4个。
四十而不惑,不惑而心定。40年来,开放、包容的烟台,不仅深入参与到国际分工,享受市场、技术、资本红利,也通过开放激发内生动力、完善体制机制,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