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原标题: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党内政治文化是在一定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对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发挥着规范、引领和导向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我们要深入领会和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1.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培育健康的政治意识
良好的政治生态主要包括健康的政治意识、规范的政治行为和良好的政治制度。政治意识是政治行为主体在特定时期内遵循的政治价值取向,包括政治认知、政治信仰、政治认同等心理层面的规范。健康的政治意识有利于养成规范的政治行为,制定出良好的政治制度,从而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首先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通过坚定政治信仰,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来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崇高信仰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我们党强大的精神支柱。共产党人之所以有凝聚力、战斗力,就是因为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了这种理想信念的支撑,就能使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做到行动自觉,勇于为理想信念奋斗终生,善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献计献策,甘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有利于增强和培育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等健康向上的政治意识。就能让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成为全党的自觉,这样才能涵养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也才能让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其次,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系统工程,需要在政治意识方面做固本培元的工作。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其对政治生态的良性涵养过程需要付出艰巨的、长期的努力。要发挥党内政治文化在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引领功能,就必须加强理论创新、抓好理论武装。党内政治文化集党内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一体,而党内行为文化和党内精神文化都是通过党员和党组织的政治情感、政治认同与政治价值等表现出来,需要通过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来培育和提炼。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要坚持不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魂,弘扬忠诚、干净、担当为核心价值追求的先进纯洁的党内政治文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以健康的政治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2.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规范政治行为
只有规范的政治行为,并将之内化为党员的行为准则,才能真正形成有序、健康、和谐、共享的良好政治生态。党要管党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从政治生活严起,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严肃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支点和基点。党内政治文化既体现为整体形态,作为组织文化对全党发生作用,规范全党的政治行为;同时又体现为个体形态,通过党员的具体行为和价值理念展现出来。作为整体形态来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通过文化氛围的弘扬在党内形成文化场,为党内政治生活“塑魂”,规范党员干部的政治行为。按照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内政治生活的适应和作用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党内政治文化的作用分为正面、中性和负面作用。当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政治生活相适应时,会促使党内政治生活朝着健康有序的既定方向发展,产生正面效应,为规范政治行为提供正能量。当二者产生一定偏离但并未根本对立时,党内政治文化不会促进但也不会阻碍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开展,发挥着中性作用。而当二者不相适应甚至出现冲突时,就会产生文化偏离现象,导致党内多数成员会摒弃或拒绝本组织的规范、理念和价值,而接受其他的规范、理念和价值。这种负面作用会导致党内主流政治文化遭到侵蚀,从而阻碍党内法规制度的有效运行,诱发党内权力滥用等不良政治行为,不利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形成。作为个体形态来看,党内政治文化通过作用于每个党员的具体政治实践活动,对党员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影响到整个党内政治生态的形成与发展。“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逻辑起点,既不是假设的人,也不是整体的抽象的人,而是切实参与到现实政治活动中并相互联系的人。“现实的个人”尤其是掌握权力的各级党员干部,是党内政治生态形成的基本个体,是构建党内政治生态的起点。党员既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又具有职业的政治属性。其自然属性决定了党员具有满足自身和发展自身的物质需要。而其政治属性决定了其党性,即党员必须为人民服务,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精神需要。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党性是每一个党员的基本属性,但党性并不会自动生成,而是在具体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党性不可能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增强,也不可能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增强,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所以,在具体的政治实践和党性培育中,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引导和规范作用十分明显。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有效发挥其价值导向作用,才能增强党员党性,使党员个体的价值取向与党整体的主流价值相一致,从而引导党内政治生态良性发展。反之,如果圈子文化等庸俗腐朽的党内政治文化盛行则会导致自利性的自然属性膨胀,使得封建腐朽道德文化沉渣泛起,滋生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相悖的政治文化,形成不良的党内政治生态。因此,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尤其要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头雁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推进以德治党需要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教育引导、凝聚共识、规范行为的重要功能,依规治党原则的实现也需要在党内营造和形成“扎紧制度笼子、强化制度执行”的浓厚政治文化心理。只有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有效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通过“关键少数”引领“最大多数”,建构起优秀的党内政治文化,才能促进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
3.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完善党内法规制度
党内法规制度规范与塑造着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它构成政治行为的基本框架和行动准则,能够增加政治行为的可控性和可预测性。从文化与制度的辩证关系来看,文化是制度的精神内核,而制度是文化的外在呈现,制度与文化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实质上就是党内制度规范、组织原则、制度体系等因素的内化和制度化成果,同时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为重点,发挥党内法规制度的教育引导功能。“现实的个人”所具有的公益性的精神追求和自利性的物质追求的双重属性,也决定了必须以党内法规制度的强制约束力来构筑权力运行的空间,以党内政治文化的渗透力来引导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法规作为权力分配、制约与监督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党内政治生态的好坏。党的制度规范、组织原则等是对党内政治文化的积淀和承载,制约并引领着党员个人和组织的政治活动规范、政治行为准则和政治价值导向,因而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制定修改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一系列党内规范体系,进一步扎紧了制度的笼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从严治党首先是制度治党,要有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同时注重法规制度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操作性。关于制度的操作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管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都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注重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的结合和配套”。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审时度势,党的十九大对党章进行修改完善,从而形成了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等构成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实现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是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通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优化改良政治生态系统,才能带来全社会的风清气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因此,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事业兴衰。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有利于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作者:桑学成,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