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治为官不为 今年一次性“下”11名省管干部
原标题:浙江重点治理为官不为
让“庸懒散”干部“下课”
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激情衰退,敷衍塞责,怎么处理?浙江省委态度鲜明坚决:“下课!”近3年来,浙江坚持以上率下,抓住换届调整、年度考核、巡视整改等契机,共“下”了95名不担当不作为的省管干部,今年省直单位班子集中调整时,一次性就“下”了11名省管干部。
在省委示范带动下,各级党委(党组)自觉扛起主体责任,普遍建立工作责任制,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组织(人事)部门承担具体工作责任,大力推动干部“下”的工作。省委深改领导小组把“治理为官不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列入专项督察计划,对11个设区市、89个县(市、区)和137家省直单位开展全面督察。现在各级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事项,研究不担当不作为干部“下”已成为常态。
划出鲜明红线,着重治理“庸懒散”。浙江对“规矩纪律意识不强;能力不足、人岗不相适;不作为不担当;作风不实、群众认可度低”这4类干部决不迁就。以宁波市奉化区为例,全区实施领导干部“负面清单60条”,去年上“黑榜”的31人受到约谈、诫勉、调离或免职处理。
从严治吏,锻炼出一支为民服务训练有素的队伍。浙江把“治理为官不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列入专项督察计划,综合运用通报、督办、约谈、问责等4种方式,及时治理不担当、不作为问题。现在,各级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事项时,研究不担当不作为干部“下”已成为常态。
以“下”倒逼激励干部担当作为。2013年,浙江省委出台《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办法》,凡是考核不称职或不胜任、工作不力未完成任务、失职受到问责的干部,都面临“下课”。2015年,浙江又进一步出台了实施细则。近3年,浙江有33名县(市、区)党政正职,因不适应岗位要求、长期打不开局面而被调整。看摊守业、激情衰退者,即使临近退休,也会被调整。一名省直单位负责人离退休还有一年,工作激情不高,疏于单位日常管理,被免去领导职务。团结不力、影响事业发展者,也是调整对象。一省属国有企业董事长和一名副职长期存在矛盾,严重影响班子团结和事业发展,被同时免去领导职务。
严管也需厚爱。金华市婺城区加大待遇倾斜,让乡镇干部“暖心”:对山区乡镇干部实行补贴;设立慰问专项金,实行“三必访、四必谈”,即干部家庭遭遇重大困难时必访、生病住院时必访、直系亲属去世时必访;干部提拔、交流、调整时必谈,情绪异常、思想有波动时必谈,工作中身心受到不理解支持的群众伤害时必谈,工作受挫、压力过大时必谈。温岭市探索建立县级干部心理健康关爱中心,实施干部心理健康关爱“阳光行动”,吸纳155名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组成志愿者队伍,帮助一线中层干部缓解抑郁、焦虑、倦怠等心理问题。
发挥“下”的撬动作用,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浙江对“下”的干部,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加强后续教育管理,综合考虑专业特长安排新岗位,对在新岗位上表现好的,同样可以进一步使用。一名副县长因分管工作推进不力被调整,后因工作实绩突出,又被提拔担任市属企业正职。同样,在宁波市,镇海区有9名区管领导干部被“下行”调整。为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区委组织部定期或不定期上门回访,提出意见和建议,保护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根据采取待岗学习、参加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帮助他们“充电”,提升履职能力,还委派他们到“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压担磨砺,对表现优秀的,重新调整工作岗位或转任重要岗位。
(记者 顾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