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旅人”林恩燕:青灯故纸总相伴 追寻闽都古城历史足音

来源:福州新闻网

  【人物名片】

  林恩燕,1947年生,福州人。初、高中就读于福州第十六中学、福州高级中学,大学就读于福建三明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曾任校学生会副主席、代主席、生活部部长兼文科分会主席等,大学第二年即任师专历史教师。参加工作后,历任沙县化肥厂政工干事,三明师专及附中历史教师,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副科长、院办主任等,曾被评为全国中医药信息先进工作者;北京伟达医药集团办公室主任、副院长等,福州市纪委、福州市文化局专家写作组成员。系第十一届福州市政协文史委委员、第十二届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全球杰出华人联合会(北京)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社会办医管理分会副秘书长,福州市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华侨历史学会会员。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文史旅人”林恩燕:青灯故纸总相伴 追寻闽都古城历史足音

2008年,退休后的林恩燕游览千岛湖留影。

  认真、仔细、钻研、严谨,这些词汇用在福州知名文史研究专家林恩燕的身上,再贴切不过了。他自幼爱好文史,恢复高考次年,他仅复习12天,成了三明地区的历史科状元,总分远超当时的北京大学录取线,却因32岁“高龄”与之擦肩而过,于是进入三明师专攻读历史专业;科班毕业后辗转进入福建中医药研究院,在完成繁重的行政公务之余,全身心投入地方文史研究,独著、合著近百部文史书籍,发表500多篇文章。

  有人开玩笑说,林恩燕的大脑里装着一个地方史图书馆。可是,没有人统计过,连他自己也没有时间梳理,从1982年开始创作至今,他的著作和所发表的文章究竟达到多少字数。“我很认可一句话,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在林恩燕看来,文史工作者就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与青灯故纸总相伴,不能被花花世界的万千诱惑所困扰绑缚,“我今年70岁了,要趁着身子骨还硬朗,再为闽都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多做点事,一直干到动不了为止。”

  近日,福州新闻网《闽都大家》栏目记者走近林恩燕,在满满一面墙壁的书橱下,他费劲地翻出一摞相册,少说也有数千张的照片,记录着他从青丝盖顶到两鬓染霜的年华岁月,还有实地探访景点和遗迹的场景,绝大部分都是各种文史资料记载,有碑文、石刻、楹联、诗文等,大到烟台山全貌,小到飞檐翘角的细节,力求著书立说均有实图佐证。如今,他与志同道合的文史研究专家一道,为挖掘、传承、弘扬闽都文化忙得不亦乐乎……

“文史旅人”林恩燕:青灯故纸总相伴 追寻闽都古城历史足音

《中国民族医药外治大全》,林恩燕任副主编。

  承于渊博教育世家 连环画、福州评话是幼年最美好启蒙

  林恩燕走上文史研究道路,有深厚的家族渊源。他的家族长辈中,既有旧式学堂的私塾先生,也有新式学校的校长,如堂舅刘仰文终生献身于教育事业,是我国科学养蜂的先驱者之一,1990年他的家庭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教育世家”。抗战时期,福建省会内迁永安长达7年半之久,父母也随之来到永安。1947年,林恩燕降生在永安。2年后,才回到家乡福州的马厂街生活,一晃就是一辈子。

  “烟台山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老书院和新式学堂并存,是独具特色的教育重镇。”据林恩燕介绍,记得小时候他就时常登上面对中洲岛的峰顶,视野一片开阔,北眺三山两塔,人烟绣错,西看乌龙白龙如环似带,东瞰闽江风帆片片,南望大地一马平川,好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画。

“文史旅人”林恩燕:青灯故纸总相伴 追寻闽都古城历史足音

林恩燕曾获评“全国中医药科技信息先进工作者”称号。

  6岁时,林恩燕被父母送入七星小巷的一处私塾,跟着高姓老先生读了一年的《三字经》;小学、初中、高中依次分别在程埔小学、第十六中和福州高级中学度过。

  很当时大多数男孩一样,林恩燕特别喜欢看小人书、连环画,尤其钟意《岳飞传》《三国演义》《封神榜》等神怪侠义故事,经常在书摊流连忘返,租借一本书,总是用最快速度看完还掉。此外,福州评话也是他最喜欢的民俗文化“大餐”,每逢节庆,乡人就会邀请评话艺人前来演出,林恩燕就站在三尺讲台下,痴痴地看,讲到高潮处,艺人戛然而止,“请听下回分解”,他就悻悻离去。

  “这两样成了我幼年最美好的启蒙,我喜欢上文史,应该就是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林恩燕说,初中时他的作文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语文老师特别欣赏他的文笔,时常被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张贴。

  从小学到高中,由于身材精壮,他还担任班级的文体委员,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一个也没落下,虽然代表学校参赛成绩并不理想,可却练就一幅好身板。高考前夕,他学习成绩优异,被选为“超前班”的文科生,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尖子生。

“文史旅人”林恩燕:青灯故纸总相伴 追寻闽都古城历史足音

1975年,林恩燕出差湖北,在长江的邮轮上留影。

  尚未大学毕业已为79级大学生授课 本科论文堪称当时业界“新说”

  林恩燕有11个兄弟姐妹,家中排行第五,在动荡的年代里,无书可读的他跟着父亲进了邮电局,成为线务工,“种电线杆”成为他的日常工作。当时,工程队给他下达的任务是每天开挖五个洞,洞深1.5米,电线杆最高达10-12米,种下去以后还要爬到顶端架设线路,20岁出头的他不怕风吹日晒,干得有滋有味。

  不久,林恩燕又被介绍到南平与古田交界处的巨口公社的半岭小学,当一名代课教师,整所学校连他在内就两名老师,面对一至五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他把语文、数学、体育教得风生水起,学生们都喜欢上他的课,他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是那么喜爱站上三尺讲台的感觉。

  1969年10月,他插队到沙县,次年10月,正逢沙县化肥厂招工,他幸运地被选中,担任政工组干事。回想自己被选中的原因,林恩燕颇为自豪:“因为我在当知青时,就很会搞宣传,办过墙报、开过夜校、教农民读书认字,又会吹笛子、拉二胡,还组织文艺宣传队,演话剧、样板戏,很多人没见过我,但都听说过我。”

  1975年,三明沙县筹建官昌水库和虎跳发电站,在基层管理岗位历练5年的林恩燕再次被赋予重任,他被借调到沙县革委会,在福州设立沙县常驻福州办事处负责物资设备采购,到1978年的三年间,利用工作便利,也走访游历全国的名山大川,成为日后从事研究的一笔宝贵财富。

“文史旅人”林恩燕:青灯故纸总相伴 追寻闽都古城历史足音

2008年,《榕台关系丛书·教育文化篇》出版,林恩燕参与编著,后获得福州市图书二等奖。

  1977年恢复高考,但因林恩燕工作出色,单位没有同意他参加考试;第二年,领导终于批准,他以32岁“高龄”参考,仅用12天准备,五科满分500,他考出了413分的高分,其中历史科90分,名列三明地区沙县第一名。“当时三明沙县有1000多人参加文科高考,上线的只有15人,而北京大学的录取线是375分,可能因为年龄偏大,没去成,就来到三明师范专科学校,就是现在的三明学院。”林恩燕说。

  尽管人生有遗憾,但林恩燕却满怀感恩之情,“上大学前我都结婚了,在读期间还是全班两个带薪上学的学生之一,能赶上高考的末班车,我已经很满足了。”

  林恩燕学制两年,第二年他就以优异的成绩破格留校任教,这也形成当时学校的奇观:一个尚未拿到毕业证书的大学生,已经站在讲台上为1979级大学生讲授历史课,还享受着教工食堂的“高级待遇”。

  据林恩燕介绍,在他的学习规划里,原本打算攻读研究生,导师都选好了,是著名西方史学专家孙秉仁,曾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前夕,他曾写了两篇论文,课题是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反思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斯巴达克起义的目的,其学术结论在当时业界堪称“新说”,得到孙秉仁的赏识。只是,当时林恩燕还同时获得福建中医药研究院伸出的橄榄枝,能回福州工作一直是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于是他只能辜负孙老。

“文史旅人”林恩燕:青灯故纸总相伴 追寻闽都古城历史足音

1988年,《福州历史人物》出版,林恩燕协助岳父林家钟共同撰写两百多个人物。

  得到岳父林家钟大力提携 福州地方史研究三十载旅途

  在80年代以前,文史对他而言只是“兴趣爱好”,他还从未想过今后要转向专业从事文史研究,但结婚以后,岳父林家钟大力提携,令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占据内容博赡的史料宝库,研究起来自然“如鱼得水”。

  这里不得不提林家钟。林家钟是福州著名文史专家,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曾参加《汉语大词典》的编纂,获得国家级个人荣誉奖状。其一生长期从事历史和文学研究,勤于著述,尤其致力于乡邦历史文献和历史人物的研究,成就斐然。

  “要研究文史,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资料是最重要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林恩燕说着,带领记者参观了他的书房,只见从福建到福州,从鼓楼到仓山,各个年代、各种版本的地方志书一应俱全,“这只是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孤本,我从图书馆借回来,再复印出来,都收藏在文件袋里,需要的时候我就能找出来。”林恩燕告诉记者。

  1988年,福州市要编辑出版一套《福州历史人物》丛书,目的是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秀思想和业绩,激励后人奋发向上,为开拓新时期发展的进程,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并作为学术研究、历史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参考材料和读物。林恩燕与林家钟合力撰写了近两百个人物,除了福州籍历代名人,还包括历代在福州地区任职、工作的外籍知名人物。丛书共分1至12册,出版后“洛阳纸贵”,一书难求。

  同时,他也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积极参与撰写福州乃至福建医药文化,多年来相继与他人合著《中国民族医药外治大全》《福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榕台关系丛书·教育文化篇》等。

“文史旅人”林恩燕:青灯故纸总相伴 追寻闽都古城历史足音

林恩燕参编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出版的《福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该书是福建省“十一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在他参与合著的百余部书籍里,讲述地方史和人物的居多。比如,2016年7月出版的《行走烟台山》就是他的新作,应仓山区政协和烟台山管委会邀请,由他主编统稿,全书18.5万字。翻开装帧精美、典雅大方的书页,通读文字,会发现该书以记叙文体为主,没有志书的艰深晦涩之感,取而代之的是文风朴实,文字简练,一般读者均能饶有兴趣地读完。

  同时,该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以线带点”的编排方法,包括梅坞路线、仓前路线、乐群路线、麦园路线、公园路线、掌故轶闻等章节,按照观光线路和景点顺序依次介绍,适应旅游者“按图索骥”的寻访要求,也方便读者循序渐进的阅览。著名文史学家、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称赞此书“一册在手上,走遍烟台山”。

  为写这本书,古稀之年的林恩燕冒着酷暑重新调查仓山传统街区的几十条路巷和数百个景点,从中撷取较有代表性的路巷27条、景点72处、掌故轶闻24篇,编缀成文,六易其稿终成。“我世居烟台山麓,这里是我可爱的家乡,能为家乡的文化、文明建设略尽绵薄之力,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林恩燕深情地说。

“文史旅人”林恩燕:青灯故纸总相伴 追寻闽都古城历史足音

林恩燕家中的书橱被装得满满当当。(部分)

  修志的对象是客观事实,不能取巧与想象,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必须调查采访,还要亲临现场了解,互相论证与补充才能有所得,而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有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埋首故纸堆3个月都没有结论。”他信奉水滴石穿的道理,只要是他认定有价值的,就一直做下去。为此,他无数次钻进图书馆、档案馆的故纸堆中,深入老房小巷和山野河边调查现场,采访耄耋老人,抢救随时会因当事人逝世而消失的史料。

  “地方史研究不能只依赖文献记载,大量的历史信息来自民间的口口相传、亲见亲闻,所以要抢在知情人故去前采访。”在主编《行走烟台山》之际,他还有许多新发现,比如马厂街的鼎卢、建园房东口述的曾有关联的历史人物,因时间紧急来不及收入,他已写好文章,准备多方核实后投稿发表,“采访到了,就是把时间抢到了。”

  “埋首故纸,皓首穷经”,这是对研究文史的人最真实的写照,历来是艰苦卓绝、乏味清贫的事。林恩燕始终乐在其中,他还打算在有生之年出版一部《闽都地名大辞典》,将福州每条有历史文化的街巷收入其中,让后人捧着这样的工具书,读懂福州,了解闽都文化沧桑变迁的足音。

“文史旅人”林恩燕:青灯故纸总相伴 追寻闽都古城历史足音

1995年,林恩燕游览三明泰宁甘露寺留影。

  【各方评说】

  卢美松(著名文史专家、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行走烟台山》作为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历史介绍与文化解读,还可作为福州民众了解城市历史的教材以及外地游客认识福州的窗口,这是一举多得的善事。此书由林恩燕主笔,也堪称得人。林先生身居仓山又爱好文史,接受写作任务后,即开始重新调查考察各处景点和遗迹,广泛搜集有关资料与照片,使本书的内容介绍更加翔实,材料依据更显可靠。可谓“一册在手上,走遍烟台山”。编者的初衷可以实现,书籍的价值也由此体现。

  萧忠生(原福州市社科院副院长):认识恩燕先生已30多年,他早年师从我市地方史名宿林家钟先生(省文史馆馆员、副编审)。熟悉地方史志,擅长文史写作,担任主编、副主编10多部;参编100多部;撰写文章640多篇。他曾花费3年时间为家钟先生整理的《闽中文献记编》被业内专家认为,“其征文考献之功甚巨”。尤其在福州历史人物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曾撰写各类人物100多位,仅在《福州历史人物》中就撰写了近40名历史名人。近年,参加屏山镇海楼布展,是福州市纪委安民巷勤廉馆主要撰稿人之一;又被福州市文新局聘任《闽剧丛书》编写专家组,对闽都文化建设和发展做了一些工作和贡献。

  方琪(原福州铁路分局史志办主任):恩燕先生历任十一届福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十二届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以及多届鼓楼区、台江区政协文史员或专家组成员,对福州地方史有一定的研究,每年为政协系统撰写大量有价值的文章和史料。2008年参与福州市政协《榕台关系丛书·教育文化篇》的编写,曾荣获福州市优秀图书二等奖。参与福建省人大《福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编写,该书是福建省“十一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受到海峡两岸的高度赞誉。去年底,由恩燕先生任主编的《行走烟台山》把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的文化内涵与旅游参观景点按路线清晰地介绍给广大读者,获得广泛好评。可以说,他为闽都文化建设始终在加砖添瓦。

  林国清(原晋安区方志委主任):恩燕先生大学历史专业毕业,调回福州后转入科研管理工作,曾任3个全国性学术团体的委员、常委、副秘书长,曾任《科学报》《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等十多个报刊、杂志的特约记者、编辑、编委会委员、常委、副主任委员等。在医学史和信息研究中成绩斐然,曾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担任主编著作2部、副主编多部;论文曾获全国、华东地区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个人曾获“全国中医药信息先进工作者”的称号。曾任福建省医史学会常委,首创把医史人物与地方史结合,如撰写《福州中医人士与辛亥革命》《印尼泗水福建华侨中医支援祖国抗战》,观点新颖,史料珍贵,是闽都文化的一大特色。

“文史旅人”林恩燕:青灯故纸总相伴 追寻闽都古城历史足音

2017年,林恩燕在家中近照。

  【代表作品】

  林恩燕从1982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独著、合著近百部书籍,发表各类文章600余篇,散见于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独著《慈丹堂诗词(笺析)》,副主编《中国民族医药外治大全》,主编《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院史》《行走烟台山》,合著《福州双杭志》《福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福州三坊七巷人物勤政廉政故事》《榕台关系丛书·教育文化篇》《坊巷古今》《鼓楼宗教》《烟台山史话》等。

责任编辑:燕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