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入学讲话 振兴发展看龙江
黑龙江日报11月18日讯 战略部署: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近5年来,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始终保持全国第一,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块“压舱石”。
●黑龙江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突出,功不可没。黑龙江土地广阔、地力肥沃、水系发达、光照充足,农业经营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基础非常好。要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方向,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以稳定粮食生产为抓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构建三个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精准扶贫为抓手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推动绿色发展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黑龙江水稻生产优势突出,大米品质好、口感好、市场销路好。要发挥优势,稳定发展水稻生产,完善水稻生产、科技、市场服务体系,做大做强水稻产业经济。提高大豆生产和竞争能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以培育优良品种为抓手,提高大豆亩产和品质,提高大豆生产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培育绿色生态农产品知名品牌。
贯彻落实
●召开了省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省委常委扩大会、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等一系列会议,紧锣密鼓地进行学习传达、贯彻落实。多次深入基层就结构调整、农业“三减”、绿色食品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展调研,现场指导,推动工作。
●下发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走出黑龙江全面振兴新路子的决定》、《贯彻落实〈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走出黑龙江全面振兴新路子的决定〉的实施方案》。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意见》,细化实化了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制定出台了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农民创业、农业“三减”、互联网+农业、畜牧业发展等政策性意见。
●为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成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省农委制定了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立体宣传。精心组织,全力推进落实。先后组织召开了农业结构调整座谈会、农产品营销电视电话会、农民增收电视电话会、“农业”三减工作现场推进会、互联网+营销电视电话会、农民创业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推进会、全省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等一系列会议,对相关重点工作进行专题部署,保持了各项重点工作连续有序推进。
多点发力构筑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一个时期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龙江振兴两次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这一总目标,全身心投入到争当排头兵的伟大实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统领,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打农业供给侧改革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推动“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做好“三篇大文章”,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多点发力、亮点频现、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结构调整扎实富有成效
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改革带来的难得机遇,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发挥我省绿色特色产业优势,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为抓手,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在生产结构上,实现了玉米减和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杂粮杂豆、经济作物、饲草饲料作物增的“一减七增”目标;水产养殖、蚕蜂、林下经济等加快发展,规模效益同步提升;在品种结构上,引导玉米种植户在品种选用上退回一个积温带,全省退回一个积温带玉米面积超过1000万亩;筛选出20个水稻优质品种进行重点推广;重点发展食用型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种植。在品质结构上,落实“互联网+”高标准绿色有机种植示范基地1170个,大力推广生态种植养殖模式;绿色食品生产扩面提标。
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以13个融合发展试点县(带)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动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功能拓展、机制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为新型的“六次产业”。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出现回暖态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4430家,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合作社达到4542个,实行全产业链经营龙头企业达到912户。以互联网+农业、品牌带动提升、合作社产业升级、农业内部融合、农业功能拓展等5种形式,促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一体升级。推进农业经营主体“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将电子商务、加工体验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引入农业。支持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组建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和企业互相参股,建立农民分享二三产业收益的共享机制,真正把加工流通利润留给农民,把农村资源要素和人气留在农村。
推进农机化科技化良种化建设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进农机化、科技化、良种化建设,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使农业综合产能明显提升。2016年全省各市(地)批准新建现代农机合作社121个,可拉动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水平年均增长0.2个百分点;新建市、县(区)两级农机管理调度指挥中心38个,年底前实现省、市、县三级农机管理全覆盖。启动建设了玉米、大豆、水稻、经济作物、杂粮、农机装备等6个科技协同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体系,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基地3个,各类综合技术推广面积1.9亿亩(次)。落实国家级、省级新品种展示示范点28个、四大作物品种试验点121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在我省高寒、高纬度地区获得突破。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专品种覆盖率达到94%以上。
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加快推进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加强黑土地保护、推进农业“三减”、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我省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在9个县(市、区)开展黑土地保护试点,在24个县(市、区)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贴;在18个县(市、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在11个县实施循环农业和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在8个县开展秸秆造肥还田项目,完成农业“三减”示范面积1240万亩。
农产品市场营销取得重大成果
举办了2016年黑龙江绿色食品(北京)年货大集、黑龙江农民合作社优质农产品(上海)展销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参加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展销活动,通过展会营销促进生产经营主体与市场销售主体、终端消费群体直接对接;组织55家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示范基地与28所院校大学生实现对接;在上海、广州举办大米大豆及制品品牌宣传推介会,推出“北大荒”、“黑森”、“完达山”、“寒地黑土”、“龙娃”等一批区域性公共品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类农村电商主体达25860家,交易额达67亿元。黑龙江省大米网上线运营,带动农产品众筹实现收入20多亿元。
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
黑龙江是绿色食品的主要发祥地之一。2016年,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努力争当全国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的排头兵,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省成长性最好的支柱产业。预计到2016年底,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740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绿色有机企业发展到850家,形成了大米、大豆、杂粮、杂豆、食用菌、乳品、水产、山特等系列产品。有15个绿色、有机食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有近200个绿色有机食品产品获得省著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00个。“绿色黑龙江,中国大粮仓”正进一步叫响全国,走向世界。
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共享发展新成果
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规划科学化、风格特色化、环境生态化、投入多元化的思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收到了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的成效,让广大农村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一是突出示范引领。启动建设了1993个示范村,形成了绥化公路沿线示范带、齐齐哈尔“六带百村千屯”文明带、佳木斯“一心两沿一环”示范区等一批示范集群。总结推广了能人带动、旅游牵动、产业拉动、自主建设、土地置换、旧村改造、撤并自然屯等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在示范村村庄规划和建设上,注重突出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等方面个性和特点,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格局,打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风景线。
二是狠抓基础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67处,完成861个村屯电网改造,在全省1073个中心村实施公益事业项目1952个,完成农村泥草(危)房改造12万户。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了城乡教育、文化、卫生等资源,加快了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促进了农村转移人口向城关镇、中心镇和中心村转移集聚。全省村卫生室达到13107个,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62.3%;建成2604个村的文体活动广场和活动室,覆盖了四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
三是促进文明提升。以“道德文明风尚美、特色鲜明人文美”为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在全省广大农村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文明集市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开展以“德礼满龙江”活动,以“农民文化艺术节”、“结对子、种文化”为载体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弘扬发展乡村文化、乡贤文化,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变陋习,倡导新风。在建示范村文明户比重超过60%,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6%。
四是强化机制创新。创新资金整合机制,把相应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发挥了撬动作用。创新长效管护机制,推行门前三包、专业保洁、党员管片、费用统筹、定点堆放、定期清运、资源化利用、政府买服务等办法,探索了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新路径。创新考核推进机制,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考核评分细则、考核验收办法,健全督导检查制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以构建生产方式先进、经营主体多元、组织形式多样、服务体系健全、经营管理高端的立体式、复合型经营体系为目标,继续加大“两大平原”现代农业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农业生产体系,释放了现代农业发展潜力,增强了内生动力。
一是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制定了《关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了《黑龙江省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评选出35家合作社为国家级示范社,新命名20个农机合作社省级规范社,第二批规范社评比工作正有序推进。目前全省种养加销一体化经营合作社已达到4542个;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9万个,带动土地规模经营突破1亿亩。
二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全面铺开,已完成实测土地面积1.2亿亩,占国土“二调”农村集体土地面积的84.8%。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国家级试点县——方正县完成全县67个行政村的资产量化、成员身份界定、股权设置工作,有61个村组建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了“党政经分离”,正在开展各项股份权能试验。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全省有46个县(市)搭建农村产权及土地流转平台。
三是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先后在12个县(市)和省供销社开展创新合作社资金互助业务、农村合作金融公司、农业租赁金融公司试点,组建了东北首家、全国第二家农业金融租赁机构——哈银租赁公司,为农业全产业链提供金融产品和租赁服务,已累计投放资金101亿元。省政府牵头、省财政厅和省鑫正担保集团出资45.5亿元,成立了全国首家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完善了种植业保险体系,将松嫩平原33个县(市、区)的1.02亿亩耕地中的6500万亩纳入今年种植业保险的重点区,做到“应保尽保”。
四是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加快涉农资金整合,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通过开展贷款担保、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定向费用补贴等政策措施,带动金融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推进补贴方式改革,按照“整合资金、优化投向、改进分配、促进生产”原则,制定了农业补贴改革办法,深入开展农机补贴改革。今秋开始,积极推进耕地地力保护试点,探索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中集中部分资金,对实施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补助。
五是探索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把创新农产品目标价格形成机制作为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目前,按照省政府文件规定的时间要求,已完成玉米实际种植面积核实工作,全省补贴总面积9662万亩,即日即可拨付补贴资金。
六大方面九个领域争排头奋力谱写新篇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上下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展主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奋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粮食综合产能、农机装备水平、农业科技水平、绿色产业融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组织化程度、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等九个重点领域全国领先,示范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走在前列
加快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农业,强化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00亿斤,粮食总产量、商品量稳居全国之首,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建设国家可靠的中华大粮仓。
加强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确保建成1亿亩生态良好、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基础配套、土地肥沃、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生态高产标准农田。
加强水利化建设。到2020年,全省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00万亩,新增旱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万亩,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3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
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到202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6800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6%以上,主要农作物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
加强科技化建设。到2020年,全省农作物优质高产模式化栽培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上走在前列
加快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发展围绕农业活动的第三产业,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到2020年,全省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幅提升,进一步巩固全国绿色食品大省地位,把龙江大粮仓建成全国闻名的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到2020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亿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到9000万亩以上,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6000万亩以上,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到4000万亩以上。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到2020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面积达到8300万亩。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到2020年,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力争达到50%左右,成为黑龙江振兴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争取形成500万吨高品质生鲜乳的生产能力,年加工80万吨婴幼儿配方粉、100万吨巴氏消毒奶,奶酪、黄油等具有较好市场潜力的乳制品生产初具规模;争取形成80万吨高中档牛肉和200万吨猪肉生产能力;争取形成120万吨禽蛋生产能力。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300亿元,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总产值比达1.2:1,农业产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培育农产品大品牌。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10个以上,著名商标中涉农商标达到450件以上。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在提升农业经营水平上走在前列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完善现代农业生产关系,提升现代农业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水平。到2020年,全省60%以上耕地实现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一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0年,家庭农场、省级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分别达到4万家、2200家以上。二是深入开展农业发展合作。提升全省现代农业开放开发水平。三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各类新型服务业态,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积极推进粮食仓储物流业“百企提升”工程。
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在加强农业生态建设上走在前列
牢固树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理念,扎实推进农田、森林、草原、湿地等农业生态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真正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到2020年,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全省标准化深松整地6000万亩,有机肥施用量达到4000万吨,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80%以上,标准化植保机械作业达到80%以上,化肥施用量减少10%,除草剂减少20%,杀虫剂和杀菌剂比同等病虫害发生年份减少30%。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牧草饲料作物种植等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生活水平上走在前列
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推动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90%以上行政村(中心村)的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70%以上行政村设立专兼职结合的日常保洁队伍。到2020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确保183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加快推进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在强化现代农业支撑保障上走在前列
以更实的举措、更大的投入、更强的力量作保障,形成强有力的推进工作格局。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现代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深入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断创新现代农业体制机制,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