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由于风吹日晒,保护不足,村里的古民居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精美的木雕、屏风先后被盗卖;更让人心疼的是个别老宅的厢房居然成了村民养猪之所。
楼下村,一个位于宁德福安市溪柄镇柏柱洋南面的神秘村落。32幢形制规整的大宅院中,最早的建于清嘉庆十三年,其形制阔大壮观,建筑特色别具一格。
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陈志华两次在此调研,并著书《楼下村》,赞其为“最具福建特色古民居”。2008年1月,楼下村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
但近日,楼下村村民在谈起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财富”时,唏嘘不已。由于风吹日晒,保护不足,村里的古民居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精美的木雕、屏风先后被盗卖;更让人心疼的是个别老宅的厢房居然成了村民养猪之所。三十多幢大宅院中,如今保存完好的只剩下二十余幢,古民居群风雨飘摇。
特色“观音兜”与“虾蛄墙”
步入楼下村,如同翻开一幅古朴悠然的乡村画卷,错落有致的大宅院蛰居在群山之间。沿约两米宽的石板路穿梭,左右是土黄色的夯土院墙。置身其中,感受出一种浓重的历史沧桑感。
据村里长者介绍,清嘉庆年间,刘氏先祖刘向荣建了村里第一栋大宅,称作“垟中厝”。随后他的后代在邻近位置,陆续建了形制相近的大宅院。大宅院集中分布于村中三条横向主干道的中段上。从清嘉庆十三年至咸丰三年间,共有三十多幢传统民居大宅院在此拔地而起,连成蔚为壮观的住宅群。
推开颇具特色的双门,宽大敞亮的前厅跃入眼帘。大宅院的主体建筑就是以厅堂为中心,布局对称,大门、二门、天井、廊庑、大厅堂顺序排列,气宇轩昂高敞,挑高的木结构,保证着采光、通气、冬暖夏凉和人们活动的需要。
“这些大宅形制基本相同,特点都是高、大,而且采光特别好。”楼下村村主任说,各幢大宅四周是金黄色的夯土墙,其中四个尖角刺向天空的“观音兜”和高低起伏的“虾蛄墙”最具特色,墙体包裹着金黄色的三合土和房舍的白壁、素木、青瓦相互映衬。
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陈志华曾两次驻点楼下村调研,并写出了《楼下村》的学术专著。书中称:同浙西、赣北、皖南的封闭的乡土建筑相比,楼下村的大宅院尤为开敞透亮,可谓是最具福建特色古民居。陈教授还称楼下村古宅群可以与宏村、八卦村、婺源等中国著名村落相媲美,并誉之为“乡土建筑,中华遗产”。
台湾东南大学的一教授对楼下村同样称赞有加,他说“楼下村是国内,甚至东南亚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群,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